南斯拉夫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1918–1990年)

在南斯拉夫王国 (1918–1941年)

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自1929年起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统一 与克罗地亚政治精英所代表的联邦主义观念背道而驰,从未得到克罗地亚议会的批准。此外,是在政治和军警镇压下实施的——1918年12月5日在萨格勒布爆发的抗议活动被鲜血淹没(这就是"十二月受害者")。

克罗地亚问题是指克罗地亚人民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8–1941年)为承认民族独特性的斗争。

随着由绝对多数投票通过的强加宪法(1921年)、国王公开实行的独裁(1929年)和新的强加宪法(1931年),南斯拉夫王国陷入了长期的政治危机。由于尚未解决的民族、经济和社会问题,政治不满和紧张局势盛行。1928年,克罗地亚国民议会代表遇刺身亡,克罗地亚反对派领导人斯捷潘·拉迪奇(Stjepan Radić)受了致命伤。这场危机加深了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之间的分歧。

斯捷潘·拉迪奇(Stjepan Radić,1871–1928),政治家、克罗地亚人民农民党(后来的克罗地亚农民党)创始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克罗地亚人的政治领袖。他公开反对中央集权制和大塞尔维亚霸权,寻求南斯拉夫成为联邦。1928年,他在贝尔格莱德国民议会会议期间遇刺身亡。
克罗地亚省,1939年
米兰·舒夫雷(Milan Šufflay,1879–1931年),克罗地亚历史学家。他因批评执政的南斯拉夫政权而被谋杀,这激怒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海因里希·曼发出公开抗议,呼吁全世界公众保护克罗地亚民族免受南斯拉夫政权的侵害。

1934年亚历山大一世国王在马赛遇刺身亡后,帕夫勒王子(Pavle)掌权。在他的倡议下,南斯拉夫政府总理德拉吉莎·茨维特科维奇(Dragiša Cvetković)与克罗地亚人民的政治领袖弗拉德科·马切克(Vladko Maček)于1939年达成了一项协议。该协议将克罗地亚的巴诺维纳(克罗地亚省)确立为一个在王国范围内具有高度自治权的单位;然而,这只持续到1941年4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年)

1941年4月,南斯拉夫王国在轴心国的猛攻下军事崩溃后,克罗地亚和波黑发现自己属于新成立的克罗地亚独立国(NDH)。民族主义组织(乌斯塔沙)的领导,安特·帕韦利奇(Ante Pavelić),在德国和意大利的保护下,宣布该国家的成立。此前,马切克(Maček)拒绝在德国保护下宣布克罗地亚独立。南斯拉夫的其它地区被轴心国吞并或在其中建立了吉斯林政权。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892–1980年),南斯拉夫政治家,国籍为克罗地亚人。作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共产党总书记,他是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斗争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以及最高军事统帅。战后,他出任南斯拉夫联邦总统,建立独裁政体,消灭对手,至死一直是无可置疑的国家和党无可争议的领袖。
法国鲁埃格自由城(Villefranche-de-Rouergue)的叛乱。1943年9月德国第13武装山地党卫队的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主要是穆斯林)队员被强征入伍,起义目的是加入法国抵抗运动。尽管纳粹残酷地镇压了叛乱,但伦敦广播电台宣布鲁埃格自由城是西欧第一个从纳粹占领者手中解放出来的城镇。为了纪念起义,该镇有一个纪念公园和一条名为克罗地亚人大道。
亚塞诺瓦茨(Jasenova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乌斯塔沙在克罗地亚独立国领土上开设了集中营和劳改营。其中最大的是亚塞诺瓦茨。据估计,大约有8万名囚犯在那儿丧生,其中大部分是塞族人、罗姆人、犹太人和反法西斯的克罗地亚人。为缅怀所有遇难者,1966年竖立纪念碑并设立纪念区。

除了在德国命令下引入种族法并开始迫害塞尔维亚人、犹太人和持不同政见者的乌斯塔沙人之外,由塞尔维亚准军事部队和被击败的皇家军队成员组成的切特尼克也与占领者合作。切特尼克还在克罗地亚的某些地区开展活动,他们的目标是在前南斯拉夫的废墟上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除了塞尔维亚以外,大塞尔维亚将包括整个波黑以及半个克罗地亚。

成立于1941年 6月22日的锡萨克游击分队是克罗地亚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分队,也是被占领的欧洲第一批有组织的反法西斯组织之一。该支队的成员都是克罗地亚人,这导致了塞族人中的游击运动。扬科·博贝特科(Janko Bobetko)是该支队的一名成员,他后来成为克罗地亚将军,并在卫国战争(1991–1995年)期间担任克罗地亚陆军总参谋长。该分队成立的日期是今天在克罗地亚被标记为反法西斯斗争日,并纪念为盟国的胜利和欧洲的自由所做的贡献。

尽管克罗地亚独立国试图满足克罗地亚人民对一个独立国家由来已久的渴望,但不久之后,许多克罗地亚公民对德意占领感到失望,并在南斯拉夫共产党和铁托的领导下加入了反法西斯斗争。原因是达尔马提亚的一部分被割让给了意大利、乌斯塔沙的恐怖统治以及切特尼克对克罗地亚人、波斯尼亚穆斯林和游击队的暴行。早在1941年6月22日,第一支克罗地亚游击队就在锡萨克附近成立。此后不久,克罗地亚其它地区也成立了游击队。克罗地亚游击队员在安德里亚·赫布兰(Andrija Hebrang)的政治领导下组建了自己的克罗地亚总司令部。

1941年塞尔维亚游击队起义失败后,抵抗的重心转移到波黑和克罗地亚。主要的游击队行动在那里进行,其中大多数参与者来自克罗地亚领土的士兵。例如,在1943年德意对波黑的内雷特瓦(Neretva)和苏捷斯卡(Sutjeska)的进攻中,一半以上的游击队战士来自克罗地亚(阵亡的7300人中,有4246人来自克罗地亚)。1943年起,游击抵抗运动得到主要盟国的支持。盟军在铁托指挥的人民解放军最高司令部设立了军事使团。克罗地亚和其它南斯拉夫游击队与德国军队作战而最终击败德国军队外,还通过不断破坏轴心国用来运输罗马尼亚石油的铁路线,为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共有1800列火车遭到破坏,这促使希特勒从1942年初开始动用了数千名士兵来保护铁路,但收效甚微。

抵抗运动。到1942年底,克罗地亚的游击队运动成员已经有大约2.5万人,1943年秋天有10万人,到1944年底超过15万人。1943年在最高司令部指挥的26个游击队师中,有11个克罗地亚师、7个波黑师、5个斯洛文尼亚师、2个塞尔维亚师和1个黑山师。克罗地亚是欧洲为数不多的在没有盟军武装援助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力量解放的国家之一。今天的克罗地亚宪法的序言提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现代克罗地亚共和国是抵抗轴心国之后形成自由克罗地亚的继承者。

由于实力雄厚,克罗地亚游击队在战争期间设法保持了对大部分领土的控制,并在解放的领土上建立了政府机构。1943年6月,在奥托查茨和普利特维采湖的克罗地亚游击队代表会议上,成立了克罗地亚人民解放和反法西斯委员会(ZAVNOH),由著名诗人弗拉基米尔·纳佐尔(Vladimir Nazor)领导,作为克罗地亚反法西斯运动的最高政治主体。1943年秋天,一个类似的机构在邻国波黑成立—— 波黑人民解放和反法西斯委员会(ZAVNOBiH)。1943年11月29日,这两个机构的代表参加了在亚伊采(Jajce)举行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反法西斯委员会(AVNOJ)第二次会议,会议重要决定之一是南斯拉夫国家作为民主联邦的重建。根据该会议的决定,克罗地亚人民解放和反法西斯委员会的代表于1944年5月在托普斯科(Topusko)举行的第三届会议上组成了克罗地亚联邦国,成为南斯拉夫六个联邦国之一,并恢复了克罗地亚议会。

1943年的克罗地亚
1944年在托普斯科(Topusko)举行的第三届克罗地亚人民解放和反法西斯委员会会议。
全力争取克罗地亚的自由,游击运动海报。

1944年底,在贝尔格莱德解放、切特尼克人在塞尔维亚战败以及对吉斯林部队的叛逃者实行大赦之后(至1945年1月15日),游击队运动进一步扩大。但在铁托的领导下游击运动变得越来越在意识形态上更具排他性,其克罗地亚部分被边缘化。在此背景下,克罗地亚领土上的战争于1945年5月结束。克罗地亚独立国军事上失败,中央集权的共产主义政权在贝尔格莱德建立,而对战败的部队、涉嫌与乌斯塔沙勾结的平民、所有"阶级"敌人和持不同政见者,以及德国和奥地利少数民族进行简易审判。

在南斯拉夫联邦(1945–1990年)

在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内,克罗地亚设立了现今的边界,但其战时领导团体被部分边缘化(安德里亚·赫布兰/Andrija Hebrang)。1948年铁托与斯大林决裂后,共产党政权内部的清洗尤为明显。

尽管宣布了联邦制、共和制和民族权利的原则,但共产主义政权系统地否认克罗地亚的国家个性。这导致了1960年代的克罗地亚之春——一场由克罗地亚共产主义联盟的一部分领导和部分萨格勒布大学和克罗地亚文化社会的文化和科学工作者发起的文化与政治运动。这场改革运动寻求对克罗地亚文学语言的承认和保护,加强共和国在联邦中的地位,社会的自治民主化以及引入某些形式的市场经济。

裸岛(Goli otok),裸岛和圣格雷戈里岛(Sveti Grgur)的南斯拉夫政治异见者劳改营和监狱(自1949年起)的名称。于1988年被废除,是共产党政权镇压政治不同政见者的象征。
1956年,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布里俄尼群岛。布里俄尼是铁托最喜欢的官邸,他在那里接待了无数客人。除了不结盟政策外,南斯拉夫与其它东欧国家不同之处在于实施开放边界政策,这有利于克罗地亚旅游业的发展,并且允许其公民相对自由地旅行。
克罗地亚之春,1971年在萨格勒布的政治集会。该运动最杰出的政治领袖是萨夫卡·达布切维奇-库察尔(Savka Dabčević-Kučar, 1923–2009 年)和米科·特里帕洛 (Miko Tripalo, 1926–1995年)。1971年后,有2000多人因参加克罗地亚之春而被判刑,数万人被解雇或降职。克罗地亚文化社会的活动被禁止,弗拉多·戈托瓦茨(Vlado Gotovac)编辑的《克罗地亚周报》等众多报纸和杂志被停刊。随后开始了一段被称为"克罗地亚沉默"的时期,一直持续到1989年。

尽管南斯拉夫总统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在1971年镇压了这场运动,并在政治和司法上对参与者进行了迫害,但1974年的宪法承认南斯拉夫各共和国是个别国家主权的持有者,并获得了更大的权利。铁托的这项政策表明需要在联邦势力(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贝尔格莱德的中央集权势力之间保持平衡。

铁托死后,一些共和派领导人,尤其是塞尔维亚和黑山的一些领导人,对这些变化表示不满,并公开主张重组南斯拉夫,首先是在南斯拉夫单一制和中央集权的基础上,从1980年代末开始在大塞尔维亚的基础上。这激起了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抵制,要求在邦联的基础上重组国家。两种观念之间的冲突导致1990年代上半叶塞尔维亚、黑山和南斯拉夫人民军对斯洛文尼亚(1991年)、克罗地亚(1991–1995年)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992–1995)年的公开侵略。

阿尔卑斯-亚得里亚海。作为南斯拉夫共和国之一,克罗地亚于1978年与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地区以及奥地利联邦州克恩顿州、施蒂里亚州和上奥地利州建立了阿尔卑斯–亚得里亚海工作共同体。20世纪80年代,该组织逐渐扩大其成员,以共享历史遗产和睦邻友好关系为基础,在经济、空间规划、提升少数民族地位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