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克罗地亚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凡的多样性。克罗地亚的生态条件和克罗地亚人在历史上接触文化的影响(地中海、中欧、旧巴尔干、东方等文化)形成了克罗地亚传统文化的三种区域模式的发展,即三种特定的区域文化:潘诺尼亚、迪纳拉和亚得里亚海文化区。

潘诺尼亚文化区的特点是种植谷物、亚麻和大麻,以及饲养大型牲畜(马、牛)。过去,人们住在稻草覆盖的单层房屋,在西部这些房屋由涂有土壤的木头或藤条制成,而在东部用压实的壤土或未烘烤的砖制成。在库帕河和萨瓦河河岸,由以前的高脚屋改建而成的两层楼的房子很普遍,家具很高。在家庭工艺中,水平织机上编织和使用脚旋转陶轮做陶器尤为发达。一种特别有趣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葫芦的装饰。衣服由亚麻布制成,褶皱密密麻麻,带有丰富的编织或刺绣装饰,并配以布料和皮革背心、宽幅布斗篷或羊皮大衣以及以及宽大的软底鞋(kapičari)或靴子。妇女佩戴由珊瑚或玻璃珠制成的项链,而在斯拉沃尼亚则佩戴金币制成的项链。节日期间年轻人穿过村庄收集礼物(圣乔治节的jurjaši、五旬节的kraljiceljelje、圣约翰节的ladarice、平安夜的betlehemari等),丰富的婚礼习俗也很特殊。

音乐和舞蹈传统也多种多样。在梅吉穆列有一种基于中世纪音阶的齐唱(称为旧教会唱法);演奏的乐器包括博尔登古筝(bordun zither)、洋琴和小提琴,伴有双人舞(阿尔卑斯山区的影响)。克罗地亚西北部和中部最著名的舞蹈是德尔梅士(drmeš),双人或小圆圈跳舞,由弦乐合奏(guci)伴奏。圆圈舞是斯拉沃尼亚和巴拉尼亚的特色,演奏的乐器是风笛,到20世纪几乎完全被坦布拉琴(一种拨弦乐器)所取代。

利齐塔尔姜饼(licitar)是一种装饰色彩鲜艳的甜点,通常呈心形,传统上产于克罗地亚北部。制作姜饼的工匠还生产蜂蜜酒和蜡制品。他们的工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迪纳拉文化区(克罗地亚山区和达尔马提亚腹地),绵羊和山羊养殖占主导地位。牧羊人带着羊群在山上度过夏天,在冬天使用移动的围栏和小屋(移牧)搬在沿海地区。在高山畜牧业中,春季,家庭将牲畜从山谷村庄搬到高处的住所,那里有田地和草场,然后在夏季从那里搬到高山牧场。秋天,他们会收割田里的庄稼,在冬天来临之前返回村庄。在克罗地亚山区,房屋主要由木头制成,底层通常是石头,高大陡峭的屋顶上覆盖着木板条,家具很矮。家庭手工艺品包括用于软装和服装的羊毛织物、在水力驱动柱上生产的轧制宽幅布料,以及使用手转轮制作的陶器。牧羊人特别擅长木雕。女装包括一件胸前和袖子边缘有特色几何刺绣的平裁亚麻衬衫、一条羊毛围裙和一件长布罩衫(zobun)。男士穿着紧身布裤、一件衬衫和三层上衣、一条宽皮带和几层布饰毛袜。未婚女人和男子头戴浅红布帽,已婚妇女头戴白巾。脚上穿着轻便的编织软底鞋。节日服装辅之以各种银首饰,男人们经常携带有雕刻的武器。社会生活包括特定形式的非血缘亲属关系(兄弟情谊、教父关系等)。

音乐传统的特点是一种特殊的唱法ojkanje,它在各种类型的短歌(rozgalicevojkavicetreskavice)中作为主歌的合唱出现,与它相关的是reraganga的新唱法。描述英雄事迹的较长叙事歌曲由小提琴歌手演唱(guslari),伴奏用一种单弦乐器——古斯莱(gusle)。典型的舞蹈是无声圆圈舞(也称为弗尔利卡/Vrlika、利卡/Lika或塞尼/Senj圆圈舞),在没有乐器伴奏的情况下以大步和跳跃表演。

蕾丝,一种由不同纤维制成的网状装饰手工艺品,最初用于装饰衣服,后来也成为独立的装饰品。在克罗地亚,针蕾丝产于帕格岛,线轴蕾丝产于克罗地亚扎戈列的莱波格拉瓦(Lepoglava),而龙舌兰线蕾丝产于赫瓦尔岛。所有这些都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帕格岛的蕾丝匠
在莱波格拉瓦制作的蕾丝
斯拉沃尼亚地区的木头箱子
土洛波列(Turopolje)地区的一栋木制两层楼房屋(čardak
伊斯特拉的田野小石屋(kažun
自19世纪中叶以来,木制玩具一直是克罗地亚扎格列的一种特殊传统手工艺品,由男人手工制作,女人则在上面涂上花卉和几何图案。这些玩具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亚得里亚海文化区,人们捕鱼和种植橄榄、葡萄、无花果和扁桃并饲养绵羊和山羊。在较小的梯田草场上,他们种植蔬菜和谷物,也食用野生植物(例如长角豆和用于纱线的鹰爪豆)。航运和贸易也很重要。那里的房子是用石头建造的,大多又窄又高,屋顶覆盖着柱形瓦片或裂开的石灰石板。人们还有可抽油烟的平炉和典型的地中海用具(烤架、链条、风箱)。服装是在城市环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男士服装的特点是典型的地中海元素,如腰部收紧而短裤腿的宽裤和圆柱形羊毛帽。女装包括一件布衬衫,上面穿着带肩带的钟形布裙,腰间系有羊毛或丝绸腰带。他们更喜欢由贵金属制成的珠宝,辅以珊瑚或珍珠,通常使用花丝工艺制成。在圣诞节和元旦,人们习惯于走上街头,用歌曲问候邻居并收集礼物(koledanje),狂欢节习俗也很普遍。卡拉帕(klapa)歌唱被认为是达尔马提亚民间音乐的一个特殊特征,是一种小团体(klape)的多声部歌唱,没有乐器伴奏。乡村舞蹈(linđoposkočica)由三弦琴(ljerica)伴奏,而城镇舞蹈(šotićkvadrilja)则由吉他或曼陀林伴奏。伊斯特拉和克罗地亚沿海北部的传统音乐以半音阶为特征(最著名的是所谓的伊斯特拉音阶),半音阶也是具有木管音色乐器(sopele)演奏的歌曲和音乐的基础。通常会有两种木管乐器同时演奏,一大一小,产生双音的近音程、同音或八度内结尾。同样的双声出现在一对歌手的歌声中。Baluntanac两种舞蹈在此木管乐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坦布拉琴是一种传统弦乐器,14和15世纪首先在斯拉沃尼亚流行,19世纪在克罗地亚其它地区扎根,成为克罗地亚音乐身份的象征之一。
跳剑舞(moreška)是一种在科尔丘拉上演的哑剧骑士舞蹈,最古老记录可追溯到16世纪,在地中海其它地区也广为人知。
带有"小摩尔"(戴白头巾的黑人)图案的耳环,是里耶卡和克瓦内尔地区的象征。具有类似图案的珠宝传统上是在里耶卡制作的,里耶卡的工艺大师(morettists)参加了1878年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
锡尼铁环竞赛(Sinjska alka),自1715年以来在8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在锡尼举行的骑士比赛,以纪念该城镇捍卫者战胜奥斯曼帝国军队。
来自卡斯塔夫(Kastav)的摇铃人,在狂欢节期间,一群蒙面男人,用身上挂着的铃铛发出声音,并以特色的动作挥动棍子,驱赶冬天和恶魔,促进生育。他们的狂欢游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拉多(Lado)民俗歌舞团的表演。

20世纪初,农村人口占克罗地亚总人口的80%以上,仍基本按照传统方式生活。虽然传统文化早在19世纪已经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下开始消失,这一过程也在20世纪中叶加速了进程。今天,许多传统文化现象继续以不同的形式和新的语境生存,并获得了新的意义,其中一些已经成为国家、地区或地方身份的标志。例如,来自卡斯塔夫地区(Kastav)摇铃人(zvončari)的狂欢节游行、科尔丘拉镇的跳剑舞(moreška)、科尔丘拉岛村庄的骑术舞蹈(kumpanija)的习俗、在斯拉沃尼亚和斯里耶姆kraljice或ljelje的五旬节游行、锡尼铁环骑士比赛等。传统音乐、歌曲和舞蹈最常在民俗节日或各种仪式中表演,表演者通常穿着民族服饰。最著名的活动是萨格勒布国际民俗节、温科夫齐之秋、贾科沃刺绣和奥米什的达尔马提亚克拉帕节。表演民间舞蹈和歌曲的拉多(Lado)专业民俗歌舞团(成立于1949年)与许多业余民俗社团一起,特别致力于培育克罗地亚民俗传统。

克罗地亚有18项文化元素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蕾丝工艺
  • 伊斯特拉和克罗地亚沿海北部的双音近音程唱法
  • 杜布罗夫尼克守护神圣布莱斯节(2月3日)
  • 来自戈尔然(Gorjan)kraljiceljelje的春季游行
  • 来自卡斯塔夫地区(Kastav)摇铃人(zvončari)的狂欢节游行
  • 赫瓦尔岛跟随十字架游行(圣周)
  • 克罗地亚扎格列传统木制玩具工艺
  • 锡尼铁环骑士比赛
  • 克罗地亚北部的姜饼工艺
  • 贝恰拉兹(bećarac),来自斯拉沃尼亚、巴拉尼亚和斯里耶姆的歌唱或演奏曲
  • 达尔马提亚腹地的无声圆圈舞
  • 克拉帕唱法
  • 克罗地亚亚得里亚海海岸、岛屿和部分腹地的地中海饮食
  • 梅吉穆列的民歌
  • 干石墙施工
  • 驯鹰术
  • 圣特里芬节庆和圆圈舞
  • 利皮赞(lipican)养马传统

Ojkanje唱法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罗维尼的巴塔纳小船生态博物馆项目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保护实践名录。